广州骨灰撒海人数逐年上升

    钟南山近几年坚持无烟拜祭 
    “我父亲讲要诚实,讲话要有根据,我母亲说待人要和蔼。”昨日上午,记者在广州市民政局和银河公墓管理处举办的专题展览启动仪式现场采访,偶遇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及其家人。 
    昨日钟南山到银河公墓拜祭父母,他告诉记者,这五六年来他一直坚持无烟拜祭,“像今天这样就挺好的。” 
    钟南山表示,自己坚持说真话,跟父亲遗训有很大关系。家训就是,父亲要求他要诚实、讲话要有根据,钟南山说,“母亲则教我们待人要和蔼,我母亲从来都是这样。其实有时候不一定有明确的家训,关键是有一种家庭的风气,就是看父母怎么对待人、怎么做事,然后对我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钟南山说,父母的遗愿是希望骨灰还海,回到家乡,“明年我们会把父母的骨灰撒到家乡福建沿海。”

    广州骨灰撒海人数逐年上升 
    昨日是清明小长假第二天,记者从广州市民政部门了解到,广州全市拜祭人数达15.85万人次,其中火葬场2.94万人次、新塘公墓中华墓园1.87万人次、银河公墓1.46万人次。昨日全市各处拜祭人数都不多,拜祭秩序良好,交通畅顺,一切正常。 
    “不过,预计正清日单是火葬场这边人数就要翻倍,可能要超过10万人次,因为广州人传统习惯在正清日拜祭祖先。”广州市殡葬中心主任李志坚告诉记者。“广州自1988年开始推行(骨灰撒海),是全国首创。”李志坚称,一般在每年重阳节后到珠江口将骨灰撒海。随着2013年广州出台对骨灰撒海的奖励政策,广州骨灰撒海人数逐年上升,李志坚介绍,“2012年还不到1100具,2015年就达到了1800多具。”

广州积极推行绿色节地生态葬法

近几年,广州市积极推行绿色节地生态葬法。目前,广州市骨灰格位寄存、骨灰植树还林、骨灰撒海、草坪葬、花坛葬、壁葬等生态安葬率已达到80.5%,居全省、全国前列。 1988年、1989年,广州在全国首创骨灰撒海和骨灰还林活动。目前,广州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免除了群众参与骨灰还林和骨灰撒海活动的费用,还对每具撒海的骨灰给予家属1000元的补贴,较好地推动了活动的开展。活动实施至今,撒海骨灰达1.74万具,还林骨灰达2.1万具,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得到群众普遍认可和社会一致好评,成为我市殡葬改革工作的亮点。

广州市财政局关于免除非广州市户籍人员殡葬基本服务费用的通知

广州市民政局 广州市财政局关于免除非广州市户籍人员殡葬基本服务费用的通知

穗民〔2016〕247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 
    2015年9月28日起,广州市对本市户籍居民实施了殡葬基本费用免除政策。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殡葬需求,促进我市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强化全省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的意见》(粤府〔2011〕67号)和《广东省民政厅 广东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全省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粤民发〔2015〕37号)精神,将殡葬基本费用免除范围扩大至非广州市户籍人员。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免费对象 
    2016年9月28日(含当天)之后在广州市辖区内死亡的,并在广州市辖区内殡仪服务单位实行遗体火化的非广州市户籍人员。 
    二、免费项目及标准 
    (一)遗体接运(普通殡葬专用车),每具费用不超过180元。 
    (二)遗体消毒,每具费用不超过100元。 
    (三)冷藏防腐(不超过3天),每具费用不超过300元。 
    (四)遗体告别厅租用费,每具费用不超过400元。 
    (五)遗体火化(普通火化炉),每具费用不超过250元。 
    (六)普通骨灰盅,每个费用不超过100元。 
    (七)骨灰撒海。 
    免费标准按省、市、区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核定,每具最高免费总额为1330元。未达到单项最高免费限额的,按实际发生金额结算;超出单项最高免费限额的部分,由丧事委办人自行承担。省、市价格主管部门调整收费标准的,最高免费限额随之相应调整。 
    三、办理程序 
    丧事委办人可在经办殡仪服务单位直接办理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免除手续,办理时需提供下列材料: 
    1.非广州市户籍居民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免除申请表; 
    2.出示逝者生前户口本或身份证等户籍证明并提交复印件1份; 
    3.出示公安机关或医疗机构出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或其他合法的死亡证明并提交复印件1份; 
    4.出示丧事委办人居民身份证并提交复印件1份。 
    殡仪服务单位负责对丧事委办人提供的上述材料进行核实,结算殡仪服务费用时,在本通知规定的免费项目及标准内直接免除。 
    四、结算办法 
    (一)非广州市户籍人员殡葬基本服务免除所需经费由市财政承担,按照实际发生费用结算,每半年结算一次。 
    (二)殡仪服务单位每半年向广州市殡葬管理处提出申请,经核实后,送市财政局拨付。 
    (三)骨灰撒海活动经费由广州市殡葬管理处根据组织活动所需经费纳入部门预算,由市财政局批复之后核拨使用。 
    五、其他事项 
    (一)免费对象的死亡时间以死亡证开具的死亡时间为准。 
    (二)本通知所称殡仪服务单位是指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及花都、番禺、从化、增城区殡仪馆。 
    (三)本规定自2016年9月28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有效期届满或政策、法规发生变化,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 

    附件:1.非广州市户籍人员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免除申请表 
          2.广州市殡葬基本服务费用结算清册 


                         广州市民政局                  广州市财政局 
                                                     2016年8月12日 

5月1日起广州市骨灰撒海活动办公室正式对外服务

为倡导丧葬礼俗改革、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推广文明祭扫,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的殡葬需求,广州改变以往集中登记、一批次出海的方式,实现预约登记常态化和出海告别活动多批次。从2019年4月1日起,推出骨灰撒海常态化服务。关注“广州殡葬”微信公众号,全年可进行预约登记。2019年5月1日起,广州市骨灰撒海活动办公室正式对外服务,每个工作日均可接受报名,有需求的市民群众可到广州市骨灰撒海活动办公室(燕岭路394号进牌坊前行50米右侧7号铺)办理。

咨询电话:87053636(工作日9:00-16:00)

鲜为人知的“广州殡仪馆一条街”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四个阶段。与西方人从小接受死亡教育不同,中国人向来忌讳死亡,无论言谈间还是生活中都会尽量避免触及与死亡相关的言辞与话题。而对于一向讲究“意头”的广州人来说,这种禁忌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但其实很多人都想不到,利用新式仪式改良传统丧葬陋习的中国第一间殡仪馆,原来就设立在广州。


(在《广州商业行名录》中登记的三家殡仪馆)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生死都是大事,重视程度最高,仪式也最为繁复。人死后一般停厝在庄房(停尸间)等候殓殡,还要请和尚道士做法事等等,既不卫生又繁琐复杂。当时,广州城外遍布庄房,如东门外的永胜外庄(今广东省人民医院)、杭嘉湖义庄(今烈士陵园东门西侧),小北门外的嘉应义庄、福建义庄,黄华路上的江西义庄,淘金坑的四川义庄等等,都是暂厝尸体的地方。这些传统的庄房环境不佳,又没有新式的遗体防腐设备,卫生状况往往不尽如人意,还容易成为疾病传播的温床。


(东川路上殡仪馆的旧址。从左至右分别为乐天殡仪馆、中华播道会东川堂、粤光制殓公司)

民国初年,广东台山县人吴文波到美国谋生,后当基督教牧师传道,经常主持教徒的丧葬仪式。他目睹外国人的殡葬方法科学卫生,悼念仪式庄严肃穆,联想到家乡的丧葬风俗不卫生,亟待改革,因此便用心学习遗体防腐技术和殡葬业务,拟在中国推行其欧美基督教徒治丧的仪式,并借传教机会,到美、加各地向华侨宣传改良中国殡葬习俗,更于1919年在美国发起组织,募集股金毫银10万元回国建立殡仪馆。1921年临时董事会推举吴文波返国,在广州筹设殡仪馆,并在广州增股万余元,合共投资毫银115625元(折合人民币226625元),共2312股,每股50元,股东几百人。得到华侨的热心支持,吴文波最终于民国11年(1922年)在广州开设“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粤光”),成为全国最早开设的殡仪馆;而殡葬中的遗体药物防腐和化装整容,亦是全国最早开设的殡仪服务项目。


(大德路上的满族小学曾是粤光制殓公司和乐天殡仪馆的分行所在地)

(别有天殡仪馆曾设在今省中医院的对面)

由华侨集资开办的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属股份性质。总公司设在东川路83号(即今天松厦冷气公司),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内设追悼厅、棺木工场、寿衣工场等,并备有汽车(初期为马车)供运尸、出殡之用,是当时国内设备先进、最早采用遗体防腐技术的殡仪馆(以前只用冰块冷藏遗体),其采用的丧葬仪式既卫生又简便。为适应用户办丧事需要,还提供棺木、坟地、石碑、寿衣寿具、鲜花砌作、仪仗、乐队、灵堂租用、火葬代办、运柩等服务项目。只要在殡仪馆一次付款,丧事便可全部办妥。这种“一条龙”的服务方式,一直沿袭下来,并为全国不少殡仪馆所仿效。总公司成立数年后,粤光又分别在大德路156号(今203号,位置在现满族小学内)和大北门外双山寺开设分公司。开业初期由于服务对象多为基督教徒和外国人,故生意不佳。后来向市民开放,但由于收费较高,委托办理者多为富贵人家。直至抗战前,业务向多层次发展,生意增加,开始逐步获利。广州沦陷以后,粤光总公司被日军占用,员工大部分疏散,仅得分公司继续营业。当时在日寇铁蹄之下惨遭杀害的市民为数不少,故此该公司的业务量直线上升。抗战胜利以后,东川路总公司才得以复业。

(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和乐天制殓公司的广告。图片来源网络)

除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外,民国时期的殡仪馆还有另外两家,分别是“乐天制殓公司”和“别有天殡仪馆”。粤光制殓公司成立后不久,因股东内部发生纠纷,经过多次调解不果,最终部分股东拆移,于民国22年(1933年)在东川路79号另组“乐天制殓公司”,随后又在大德路160号(今199号,现满族小学旁)设立分行。总行、分行占地面积均约1500平方米,其规模、设备略逊于粤光公司,经营对象以基督教徒为主,兼为一般市民丧葬。与粤光公司不同,乐天制殓公司并非单纯是华侨投资,其中亦有医生参加股份。这两间公司由于利益关系,互相对立,因此无论是总行还是分行都靠得很近,竞争十分激烈。广州沦陷后,乐天公司总行与分行先后停业。而别有天殡仪馆则开业于民国33年(1944年),初期设于大佛寺(今惠福东路),但因为地方狭小、设备简陋、卫生较差,又靠近民居,遭到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对,翌年便迁往大德路249号(今广东省中医院对面118号)营业,不久后又在德坭路方便医院旁设立分行(今东风西路银农大厦附近),承接一般市民的丧葬事务。而当时长生店行业(棺材铺)的工会组织“寿板业职业工会”,也是设在别有天殡仪馆的大德路总店里面。这三间殡仪馆除办理殓殡服务的铺面外,还各自备有坟场。粤光公司的坟场在田心岗等附近四个山岗(今环市东路东段北侧),与位处太和岗(黄花岗北侧)的乐天公司坟场相距不远,别有天坟场则位于淘金坑和玉子岗(今中山大学北校区一带),服务可算得上是一应俱全。


(三家殡仪馆各自的坟场分布)

几十年来,这些殡仪馆作为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一站,送走了数不清的逝者,包括众多达官贵人和军政显要。1942年在桨栏路“添男茶楼”一曲未终即吐血昏迷辞世的粤剧名伶“小明星”、在平安夜跳楼自杀的“南中国工商界巨擘”永泰隆总经理何雅各、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中国著名地理学家吴尚时等都在粤光制殓公司大殓出殡;而1956年11月2日著名粤剧演员薛觉先在别有天殡仪馆的大殓则最为瞩目,两万多市民蜂拥而至,目的是为了吊唁这位一代粤剧大师,出殡队伍浩浩荡荡,引得不少途人驻足观看,场面可谓备极哀荣。1957年8月15日,作家萧红的骨灰迁葬广州仪式,同样也是在别有天殡仪馆举行,场面肃穆而隆重



(上图为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大殓新闻,下图为粤剧大师薛觉先的出殡消息)

解放初期,粤光公司、乐天公司和别有天殡仪馆依旧照常营业。1956年4月,在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与乐天制殓公司首先合并。1958年别有天殡仪馆并入,称联合殡仪馆,由市第二商业局属下市福利公司管理,设东川路和德坭路两个营业点。1959年10月以后移交市民政局统一管理,包括殡仪馆、火葬场和从业人员等。1962年又分开,名为东川路殡仪馆和德坭路殡仪馆。到了1969年,两间殡仪馆又合并为广州殡仪馆,并迁至先烈中路太和岗新址。相比起旧有的环境与设备,已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悠久的广州殡仪馆

中国人向来忌讳死亡,无论言谈间还是生活中都会尽量避免触及与死亡相关的言辞与话题。而对于一向讲究“意头”的广州人来说,这种禁忌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但其实很多人都想不到,利用新仪式改良传统丧葬陋习的中国第一间殡仪馆,原来就设立在广州。


  图片为1966年时的银河火葬场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出现了全国第一家殡仪馆——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制殓公司就坐落在今天繁华的商业街东川路上,街上更是聚集了以殡葬业为生的店铺,被称为殡葬一条街。


      “粤光”借鉴“西法”“一条龙”服务影响大。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生死都是大事,重视程度最高,仪式也最为繁复。人去世后一般停厝在庄房(停尸间)等候殓殡,还要请和尚道士做法事等等,既不卫生又繁琐复杂。


      当时,广州城外遍布庄房,如东门外的永胜外庄(今广东省人民医院)、杭嘉湖义庄(今烈士陵园东门西侧)、小北门外的嘉应义庄、福建义庄、黄华路上的江西义庄、淘金坑的四川义庄等等,都是暂厝遗体的地方。这些传统的庄房环境不佳,又没有新式的遗体防腐设备,卫生状况往往不尽如人意,还容易成为疾病传播的温床。

      吴文波是广东台山县人士,在民国初年到了美国谋生,后当上牧师,经常主持教徒的丧葬仪式。他发觉外国人的殡葬方法科学卫生,悼念仪式庄严肃穆,联想到家乡的丧葬风俗,鄙陋落后,亟待改良,故此用心学习遗体防腐技术和殡葬业务,拟在中国推行欧美的治丧仪式。

  吴文波借传教之机,到美、加各地向华侨宣讲改良中国殡葬习俗之必要,更于1919年在美国发起组织,募集股金毫银10万元回国建立殡仪馆,并得到华侨的热心支持。吴文波最终于1922年在广州开设“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粤光”公司),成为全国最早开设的殡仪馆,而殡葬中的遗体药物防腐和化妆整容,亦是全国最早开设的殡仪服务项目。

  当时,粤光公司设在东川路83号,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内设追悼厅、棺木工场、寿衣工场等,并备有汽车(初期为马车)供运尸、出殡之用,是当时国内设备先进、最早采用遗体防腐技术的殡仪馆(以前只用冰块冷藏遗体)。

  为适应用户办丧事需要,粤光公司还提供棺木、坟地、石碑、寿衣寿具、鲜花砌作、仪仗、乐队、灵堂租用、火葬代办、运柩等服务项目,市民只需一次付款,丧事便可全部办妥。这种“一条龙”的服务方式,一直沿袭下来,并为全国不少殡仪馆所仿效。

    解放前广州已有三家殡仪馆。在上世纪的50多年时间里,粤光公司都位于今天的东川路上,因此周围也聚集了以殡葬业为生的店铺。除粤光公司外,当时的广州还有另外两家,分别是“乐天制殓公司”和“别有天殡仪馆”。

  与粤光公司不同,乐天制殓公司并非单纯是华侨投资,其中亦有医生参加股份。因利益关系,与粤光公司互相对立,无论是总行还是分行两家公司都靠得很近,竞争十分激烈。别有天殡仪馆则开业于1944年,初期设于大佛寺(今惠福东路),但因为地方狭小、设备简陋、卫生较差,又靠近民居,遭到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对,翌年便迁往大德路营业,不久后又在德坭路(今东风西路)设立分行,承接一般市民的丧葬事务。

  这三间殡仪馆除办理殓殡服务的铺面外,还各自备有坟场。粤光公司的坟场在田心岗等附近四个山岗(今环市东路东段北侧),与位处太和岗(黄花岗北侧)的乐天公司坟场相距不远,别有天坟场则位于淘金坑和玉子岗(今中山大学北校区一带),服务可算得上是一应俱全。

    1956年4月,在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与乐天制殓公司首先合并。1958年别有天殡仪馆并入,称联合殡仪馆,由市第二商业局属下市福利公司管理,设东川路和德坭路两个营业点。1959年10月以后移交市民政局统一管理,包括殡仪馆、火葬场和从业人员等。1962年又分开,名为东川路殡仪馆和德坭路殡仪馆。

  当年骨灰需家属开炉自取。1964年,国家投资180万元在先烈中路太和岗建起了新的殡仪馆,新馆占地30亩。早期的火化炉是烧柴的,遗体入炉后将铁门上锁,钥匙交给家属,骨灰由家属开门取,而新馆改用现代设备,一年可以处理5000具遗体。在当时来说广州的殡葬条件是大大改善了。 

  据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目前下属有广州市殡仪馆、广州市火葬场管理所、广州市新塘华侨公墓管理所、广州市中华永久墓园有限公司4个基层单位。主要担负广州市八个城区的殡葬服务工作,负责广州市年3万多具遗体的接运、殡殓、火化乃至骨灰寄存、下葬等殡仪服务,年接待办丧群众300多万。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殡仪业务以接运遗体和举行追悼会为主,服务内容较为单一。1981年全国殡葬工作会议召开后,广州率先完善办丧“一条龙”服务,在全国同行中引起重视,其后又适时推出了“全程跟踪式服务”、“小组式服务”等新服务模式。